【中车网 评论】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,从早期的整车两年质保,到后来的3年、5年,保养公里范围也水涨船高,但这究竟是让利于消费者还是另一种生意经?我们一起浅析一下其中的利益格局,作为消费者,可能你我都会感叹“从南京到北京,买的不如卖的精”了。

最早的汽车延保,是来自美国的“洋货”,其主要方式乃为消费者提供超过厂家保修期与保修范围的维修服务。其在美国新车销售中的渗透率已达到35%,二手车市场则更高。但“无利不起早”,延保在给消费者一个“心理满足”的同时,也不断丰富着经销商的口袋,其对整体的利润贡献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,在美国仅仅是到2007年,其贡献率就已达到16.5%。

中国车企也在走这条路,对于其中的利害关系,不得不从国内所提供的服务说起。

如果但从时间和公里数来看,从1、2年,提高到3、5年的整车保修期,从2、3万公里的整车公里数到5万、10万整车公里数,让消费者都不禁感觉车企“真的往里面贴金”了。目前,主流的保修期仍然处于2年/6万公里,或者3年/10万公里,而包括东风、现代、丰田等等主流车企已经起点至少在3年/10万公里的保修期,同时不少车企如长安、通用等甚至延续到了5年的保修期。

但从多方面粗略的看看保修的“内涵”,变可窥见一斑,厂家和经销商的盈利空间在哪里。

【面对汽车可能“不满”的情况,你会选择延保吗?】

首先,就保修期的设置,便大有学问。显而易见的一个条件是,通常来讲,整车保修期的年限和公里数并非同时有效,而只能二选其一。以3年/10万公里保修期为例,到了3年,没开到10万公里,保修期也自动终结;开到了10万公里,但新购车还不到3年,保修期也自动终止。这其中本身就蕴含着不小的利润空间,成为厂家附属的利润。

在3年/10万公里的保修期内,大部分购车的客户都是工薪族、上班族、白领人士,一般车辆作为代步工具和周末郊游的工具,按照一天50公里的路程计算,一年能开2万公里,已经算是比较多的了;同样,经常跑长途的车型,则往往一年的时间要跑4、5万公里,10万公里的保修期用不了3年就消耗殆尽。

即使是类似一汽奥迪的2年不限公里数的保修期,多数消费者也很难在2年内行驶里程超过10万公里,而奥迪豪华的售价和售后昂贵的价格,早已经将这些可能的支出计算在内。

因此,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路程上,达不到标准上限的部分,都为厂家节约了机会成本和风险成本,节约的也即成为厂家的隐性利润。即使厂家真“不顾一切”的延保,从概率上来看,这两个互相制约的条件,仍然在帮助厂家牟利。

其次,就整车质量而言,无论保修期限是多少,厂家早已经打好如意算盘,因此对于延保,有底气施行。最典型的当属整车质量和保修期的关系。整车保修基本上只对车辆的重大部件进行保修,“三包”规定出台之后,这点也没有被撼动。而易损件和消耗件,包括刹车片、车灯、保险丝等等均不在整车保修范围内,而是单独有保修期,其设置也往往和整车保修一样留有很大余地。

而保修期的终结点设置的往往让人感到“哭笑不得”。按照统计,超过一半的消费者在车辆刚刚过保修期后,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出现问题,包括电瓶车的电池,也是如此;从终端消费者的统计数据来看,时间上,四年左右车辆开始进入问题频繁出现问题的时期,10万公里左右,车辆同样面临进入磨损加剧、故障率提高的阶段。

这种“巧合”让人不禁联想这是否与产品的生产与设计有关。而“巧妙的设置”,让整车厂有空间和把握施行延保,而过了保修期之后再出现的问题,很难和厂商有关系了,这进一步减少了厂家可能会为此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成本。

第三,延保目前已经不局限于服务内容,更是被打造成为“产品”,被明码标价的在4S店进行销售。厂家提供延保,但往往期限十分有限,针对具体的零部件也具有局限性,而经销商或者第三方可以无限“续期”,但消费者需要为此承担高昂的费用。

实际上,延保被当做营销手段,利用消费者对于“延长保障就是让自放心”的心里,来促进销量。“购瑞纳送3000元延保”、“购尚酷R车型送一年原厂延保”等等,厂家也愿意支持经销商用这种方式来促进销量。因此厂商对单一的消费者而言,延保所为其带来的带动能力,或许比单纯的降价措施更好,因为后者有一个概率问题在其中,而不必付出“真金白银”。

【汽车延保附属条款越来越多,品种越来越多,和汽车保险有异曲同工之妙】

第四,延保附属条款,越来越多,已“蔚然成风”。以大众DSG为例,其针对DSG的延保期限延长到了10年,而这期间,大众中国虽然称在何处保养是车主的自由,但多数经销商都称需要车主提供不间断的4S店保养记录。而之所以厂家和经销商之间有如此大的出入却能相安无事,显然作为直面消费者的这个被“扒皮”的环节,得到了厂家的默许。

这不仅仅是大众的专利,几乎所有具有一定规模的车企,在一些利益关键的保修部分,都附加这条件,最典型的便是保养问题。在保修期间内,消费者如果图便宜,去路边的连锁店、修车点去做保养,则在4S店系统内部没有相应的记录,一旦在保养、维修、检测中出现问题,非常容易扯皮;而如果消费者选择在4S店内维修,则不得不面对高昂的保养、维修、配件价格。

汽车厂家的强势地位,有型或者无形的控制着产业链的经销渠道,比如在中国,整车厂家可以利用优势地位,要求4S店在提供厂家延保服务时禁止再出售第三方产品,而这在美国是属于垄断行为,是法律不允许的。所谓大量的“原厂件”即属于这一层次。因此,可以说无论是厂家赠送的延保,还是消费者购买的延期保养,都面临着极为有限的选择空间,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依靠强势地位获得大量利润的厂家与经销商。

第五,延保“保险化”。无论从延保产品的设置,还是延保的条款来看,延保和保险都越来越像。如果从概率论的角度来看,汽车的每一个零件发生损坏都存在一个概率问题,组装在一起的部件乃至整车也会因此有一个概率问题,如果根据概率计算,显然可靠性也理解成某种概率化的阐述。

因此,厂家赠送的延保,可以看成厂家赠送的是“发生概率非常低的一份儿保险”,而赠送这份儿保险的成本,要远比为此降价要划算得多;同样,消费者花钱购买的延保,也可以看成“购买一份儿汽车质量保险”,而易损件之所以不会有很长的保修期,则可以理解为其损坏发生的概率大,这与消费者所花费的,成正向关系。

最关键的是,做保险生意的,哪个会做亏本了?因此,延保,只要基于概率问题,永远都会是“买的不如卖的精”,这与汽车保险,是异曲同工之妙。

由此来看,延保看似美妙,却暗藏玄机;消费者得到一定的物质和心理保障的同时,钱包也少掏不了。看来,“从南京到北京,买的不如卖的精”确实是一句真理,作为普通消费者的你我,在未来还真需要睁大眼睛,仔细算计。(文/中车网 孙平涛)

:本文为中车网原创文章,如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!违者必究!

本文系作者 中车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、作者和本文链接。